在全國第28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揚子江藥業集團成立揚子江慈善基金會高港教育基金分會,專門用于獎教獎學、助教助學。

  2008年5月13日下午,在汶川大地震發生的第二天,揚子江藥業集團滿載藥品的車隊從總部出發奔赴災區。

  今年“八一”建軍節之際,集團慰問部隊官兵。

  每年“七一”,集團都會組織大合唱比賽,慶祝黨的生日。

  集團為職工舉辦集體婚禮。

  在薄霧中,記者登上從揚中到泰州的長江汽渡。江蘇的十月,秋意深濃,江面的空氣中彌散著淡淡的桂花清香。以“提高我國藥品安全水平,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促進醫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為主題的首屆中國醫藥質量揚子江峰會,正在揚子江藥業集團隆重召開。在參與峰會時,記者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如果仔細觀察,可以很容易地找出揚子江藥業的人。他們身上仿佛彌散著一種特質,像一種磁場,雖然無形,卻切實存在。正是這種特質,讓他們在蕓蕓眾生中如此鮮明。帶著好奇,在會議間歇,記者走近了他們,嘗試著去認識揚子江藥業集團,認識這些揚子江人。

  傳承精神,鑄造揚子江之魂

  倪海華是一位在生產一線工作的生產管理負責人,也是記者接觸到的第一個帶有這種特質的揚子江人。當見到他時,他正帶領員工們緊張地進行抗腫瘤固體制劑車間的GMP改造工作。在短暫的休息時間,倪海華對記者說,他到現在還清晰地記得自己進廠的第一天,徐鏡人董事長親自為包括他在內的新員工上的一堂集體課。“徐鏡人董事長給新員工們上第一課,已經成為揚子江藥業的一個雷打不動的傳統。他工作再忙,也會抽出時間給新員工們上好這一課。”倪海華還記得,在那堂課上,他從徐鏡人董事長那里了解到揚子江藥業風雨兼程的發展史,認識到了揚子江藥業從一個鎮辦小廠,發展成現在集科、工、貿一體化的國家大型醫藥企業集團是多么的不易。創業的艱辛,以及企業堅忍不拔、銳意進取的精神深深觸動了剛剛進入揚子江藥業的倪海華。“當初聽課時自己所受的觸動到現在還依舊記憶深刻。自那以后,延續這種精神就成了我潛意識里的追求。無論是凍干粉針燈檢技術難關,還是ALUS自動進出料系統剛引進時的設備銜接難題,都沒能讓我退縮。現在回想起來,正是這種揚子江精神始終激勵著我成長。如今,我已經成為生產分公司的負責人,對我的員工們,我同樣時刻在傳遞這種精神——做揚子江人,要有揚子江魂。”

  揚子江藥業集團在傳承揚子江精神的方式上可謂不遺余力。企業創辦了“一報一刊一網一屏”(揚子江報、揚子江藥業雜志、揚子江網站、LED顯示屏)的企業媒體宣傳平臺,建立了科室、車間、班組三級通訊網絡,形成以宣傳部門專職宣傳報道員為主,其他基層單位兼職通訊員為輔的企業媒體宣傳報道框架,為企業宣傳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通過這樣的宣傳網絡,企業內外線勞模、標兵的先進事跡得到了及時宣傳,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全體員工立足崗位、奮力拼搏的工作熱情和奉獻精神。

  “在揚子江,凡新進廠的職工都必須接受軍訓已被作為一種制度常年堅持下來,這也已經成為揚子江精神傳承的經典。”倪海華說,“用徐鏡人董事長的話來講,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只有服從才能有戰斗力。揚子江開展全員軍訓,是為了培訓每一個揚子江人的團隊精神和執行力,團結一致,向著共同的目標前進;是為了進一步培養員工的忠誠和吃苦耐勞精神,讓每一個員工都具備揚子江人的特有品質。”

  于是,與倪海華一樣,“堅忍不拔,銳意進取,團結拼搏,永不滿足”的揚子江精神融入每一個揚子江人的血液中。他們不僅是揚子江精神的傳承對象,同時也是這種精神的傳承者。這種精神,激發著揚子江人為企業更美好明天而努力拼搏的熱情;鑄造了勇往直前、永不言敗的揚子江之“魂”。

  護佑眾生,譜寫揚子江之愛

  揚子江藥業將“求索進取”的揚子江精神傳承給員工時,如同雷震九霄般強勁;而踐行“護佑眾生”的企業文化時,卻像是春風化雨般溫柔。

  當過13年兵的揚子江藥業集團機關事務部副部長楊茂昌每天早上6點多些就已經到廠了。他是管理職工宿舍、廠區公共區域等與員工工作生活密切相關事務的后勤負責人,為了給企業員工構建溫馨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他已經習慣一年365天每天最早到廠、最晚離開。

  楊茂昌說:“為了全廠員工能夠安心工作、快樂生活,集團后勤部將服務保障工作細化分解,目前已經擁有10余個專業部門,涵蓋了從住宿、餐飲到洗浴等各個方面,事無巨細,力求讓員工們在工作時沒有后顧之憂。這不,我們剛剛還組織有需要的員工以集團團購的方式購買了空調、冰箱、電視等大件電器,為員工們省下了不少的花費。集團還專門外請了學校老師,在廠里開設多個輔導學習班,以滿足員工的課外補習需要。另外,揚子江藥業廠區的綠化,這些年的總投資已經超過1.2億元,廠區種植的植物達到110余種,其中包括110棵楠木。總部40多萬平方米的綠化面積,每年投入的維護費用就達50余萬元。為了讓員工能有一個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集團精心打造這樣一個綠色廠區。”

  集團食堂司務長季荷英為了能讓全廠職工吃上衛生、營養、可口的飯菜,十年如一日,在食堂踏實而忙碌地工作著。當記者來到食堂見到季荷英時,樸實的她顯得有些局促。但在照顧員工飲食方面,她可是個有心人。上任時間不長,她就對就餐制度進行改革,實行自主打飯,有效地杜絕了浪費行為。僅這項制度的落實,每個月就可以為公司節約1萬多元,而省下來的這部分費用,季荷英再用來改善職工的伙食,增加菜肴的花色品種。她還組織進行食堂各崗位的技能比武,把食堂工作人員的熱情都調動了起來。于是食堂的飯菜做得更是精益求精,再加上集團工作餐免費的制度,揚子江的所有員工平時根本就不用到廠外去用餐,每天中午,都能看到超過2000人在食堂用餐的場面。“我們采購的食材都是精挑細選的,給我們供應蔬菜的都是2周招標一次,主食也是1個月招標一次,我們都是只選最好質量的,讓員工們吃得放心、舒心。”樸實的季荷英說。

  見到揚子江藥業集團工會副主席張叢慧時,高挑漂亮的她正在忙著策劃組織集團一年一度的職工運動會。她介紹說,在構建整潔、溫馨、綠色廠區的同時,揚子江藥業還著力打造家庭式廠區,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培養職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營造出溫馨和諧的企業文化氛圍。集團每年都利用“五一”、“七一”、“十一”等節日為契機,舉行合唱比賽、文藝晚會、職工運動會、知識競賽、小品大賽、卡拉OK比賽等各種文體活動,企業業余文化生活空前活躍。截止到目前,集團已連續舉辦了13屆大合唱比賽、9屆曲藝小品比賽、17屆軍事隊列會操比賽。其他如中秋晚會、圣誕晚會等更是經常化、制度化,每年都少不了。集團投資建設的總面積10280平方米的“職工之家”,內設職工食堂、桌球室、乒乓球室、舞廳、浴室等設施,集生活、學習、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集團內還有風景獨特的醫藥名人雕塑文化大道、氣勢如虹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東方紅廣場、職工健身休閑的五環廣場。為新進大學生新建了公寓式住房,各種娛樂、學習、體育鍛煉的場所一應俱全。此外,每當有員工過生日,都會收到集團送來的生日蛋糕和祝福;每逢節假日等員工返鄉出行高峰時期,集團都會為員工集中辦理車票……這樣為員工著想的人性化舉措,真是不勝枚舉。難怪揚子江人在談到自己企業時都會由衷地說出:“揚子江,我可愛的家園。”

  揚子江秉承的“護佑眾生”的理念,不僅呵護著企業自己的員工,更將一份大愛播撒向整個社會。自2001年以來,揚子江藥業集團就承辦了由衛生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廣電總局、全國婦聯和國家老齡委共同主辦的大型社會公益活動——關愛西部健康行動,向內蒙古、寧夏、陜西、云南、貴州、重慶、四川、甘肅、青海、廣西、新疆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送醫、送藥、送知識,沿途在貧困地區建揚子江希望小學,為教師免費體檢,為孤兒院、敬老院免費提供藥品,慰問孤寡老人,為村民“打井”解決飲水問題,免費給牧民提供衛生保健包,資助西部貧困學生,跟蹤治療貧困患者,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為了回報家鄉,更好地在企業周邊地區開展扶貧濟困,揚子江藥業集團于2003年成立了揚子江慈善會。慈善會副會長戚正欣介紹說,在“愛”的號召下,慈善會積極捐助義務教育階段和考入大學的貧困生,為低保戶、五保戶、重殘人員繳納新農合參保金,資助農村危房、草房改造,幫助農村困難戶改水,救助因災、因病、因事故致貧的困難戶,參與農村修建道路橋梁等公共設施改造。每年春節、中秋佳節,慈善會和揚子江藥業集團領導都會親自走訪特困戶,并發放慰問金。揚子江藥業獨家資助我國醫藥衛生行業最高科技獎——中華醫學科技獎評選;設立揚子江“抗非”救助基金;在全國部分高校設立“揚子江”獎學金等。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揚子江在第一時間捐贈藥品價值2000多萬元,捐款近300萬元,員工獻血5萬毫升,為支援抗震救災貢獻了一份力量。近日,揚子江藥業集團成立揚子江慈善基金會高港教育基金分會,集團首期注資300萬元作為原始基金,專門用于獎教獎學、助教助學活動。

  由于揚子江藥業集團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成績突出,被先后授予“全國文明單位”、“全國非公企業雙強百佳先進黨組織”、“江蘇省最具幸福感企業”、“江蘇省環境友好型企業”等稱號。

  感恩奉獻,形成揚子江之風

  企業對員工、對社會充滿著愛心,員工對家一樣的企業也會“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揚子江人感恩回報、愛廠如家、甘于奉獻的故事比比皆是。無論是舍小家、顧大家的優秀管理者;還是挑燈夜戰,一門心思搞研發的科研人員;抑或加班加點,堅守工作崗位的車間員工,都清晰地映射出揚子江“忘我管理、忘我工作、忘我奉獻”的優良廠風。

  身為揚子江藥業集團GMP認證辦公室主任的徐開祥,在認證工作過程中,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現場檢查、文件審閱和協調工作。2011年下半年,徐開祥遠在農村的岳父被查出患有重病需要到城里住院做手術。當時正值集團GMP認證現場檢查的關鍵時候,徐開祥咬著牙堅守在認證現場,直到現場檢查全部結束,才急急忙忙奔到醫院。因為深深的愧疚,在推開病房門的那一刻他卻猶豫了,因為這時他的岳父已經做完了手術。

  揚子江藥業集團藥物合成研究所副所長陳令武,是個很年輕的小伙子。正是這樣一個不善言辭的研發人員,遇到研發項目中試過程中出現工藝不穩定問題時,表現得異常堅定執著。面對包括硝化、還原等反應同時進行,產物又對光、對濕、對熱極度敏感的復雜中試項目,他放棄休息時間,連續3個月吃住在廠里,更在中試進行到關鍵步驟時埋下身子整天扎到中試車間操作反應工藝。“整個研發工作是由一個接一個的困難組成的。作為研發人員,我的職責就是迎著困難沖上去,千方百計找出解決辦法,別無其他選擇。”陳令武說。

  想要見到頭孢粉針車間主任李森,真是太難了。即便記者已經到車間門口等他,他卻連10分鐘的采訪時間也抽不出來。車間的員工告訴記者,現在正是TSB挑戰試驗最關鍵的時刻,李森已經連續緊盯試驗進展30多個小時了。“因為嚴重缺乏休息,他已經感冒40多天了,至今還沒有康復。”“即便提醒他去休息也沒用,他的心思都在車間里了。前些天他發高燒吊輸液的時候,車間有事,他拔掉針頭就跑到車間來。”……最終,記者也沒能見到李森,只從匆忙穿梭在車間里的員工們口中,聽到了他,聽懂了他。

  揚子江人所特有的品質深深地觸動了記者。離開廠區時,記者回望揚子江藥業,不禁感慨萬千,建廠40余年來,這家企業不但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更形成了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積淀。

  至此,記者終于明白了揚子江人與眾不同的特質是什么,那正是40余年來,揚子人自己鑄造的魂、譜寫的愛、興起的忘我風氣。

http://www.yybnet.com/site1/zgyyb/html/2012-11/29/content_105985.htm